2006年12月12日星期二

老兵不死 只是凋零

十二岁中文程度刚好勉强可以看“大战土木堡“漫画的时候,心情总是那么悲愤又入迷。一心一意为国力挽狂澜的于谦,最终下场竟然被政敌污衊,以至惨死。小时候一直想不通这个疑惑:好人当真斗不过坏人?

公元2006年12月9日的台北市,一位政治家宣布潇潇洒洒的退隐江湖。一位因长期被媒体刻意抹黑和封杀,因蓝绿各方惡意扭曲而满肚委屈,终于可以快快乐乐的告别这个政治黑缸。事实上,台湾人民用选票遗弃了他,也毁了唯一能让台湾将来走向富强,在两岸谈判能为台湾争取到最大利益的希望。如果2000年所谓“总统”选举不是因为出现分化泛蓝选票的假民调造成他的功败垂成,台湾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发展不再话下,两岸更会迈向共荣的正途。然而,这是美国极右政客最不情愿看到,日本Fascist的遗孽更会不遗余力去破坏阻止。

此人究竟什么能耐?任省长不到四年,就以无与伦比的行政效率,上山下海走透服务全省三百零九个乡镇。不分绿光谱,以“出色”的实干政绩掳获逾八成的民心。他是自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以来,最杰出的地方行政大员。所以千古汉奸李登辉骂他最凶恨,非致他于死地不可,因为李汉奸内心着实害怕,只有此人能以桌越的政治管治(Governance Excellency),让本省和外省的茅盾化解于无形之中。恰好这种省籍茅盾,对打着本土民粹旗号的政客来说,是培养其政治资本的最好温床,也是操弄其政治斗争的终极武器。

在政治前途日渐晦暗的时候, 凭他手上微薄的政治成本为台湾人民谋划渡过2004年选后的制宪台海危机。有人说他事事太过权谋,是这样吗?为民争权谋福,有何不可?明知在打一场不可能赢的选战,只因理想才奋斗,这是大勇。回想小时候那个疑惑,赫然顿悟:当好人斗不过坏人,是因为好人周遭都是愚人。当愚民以有限的智慧去作需要智慧的选择,本质上就是个Stupid Idea,因为即使愚民被蛊惑了许久也还不认清被蛊惑。在这个人才宝贵的时代,看到真正的顶级人才这样被曲解和糟蹋,真的是遭天谴,很不值也不忍。看到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也没那么伤心!!!

也许很久以后,某个历史学者会以 Carlo Ginzburg 的 Microhistory 方法论把这一次的地方选举定位成:台灣政治正式的進入一個沒有政治理想的阶段,一个肤浅的政治偶像(呕像)横行阶段,一個不问能力只问蓝绿的莫名其妙阶段。结论是台灣加速的在國際上被绝緣化。

中国人的历史观是崇拜悲剧英雄的,因为中国太多悲剧了。最后以 General MacArthur 的一段名言祝福这位政治老兵:

"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 And like the old soldier in that ballad, I now close my military career and just fade away, an old soldier who tried to do his duty as God gave him the sight to see that duty."

2006年12月1日星期五

To Rule The Waves ~ ~ ~

最近利用坐电轨车去上班的路途中,匆忙间啃着Arthur Herman的[How The British Navy Shaped The Modern World]。看完第一章节就已经感到震撼。西方对殖民扩张是那么振振有词,现今的美式霸权也是一脉相承,如出一辄。记得The New Yoker某一期说过Herman这小癞皮是美国当今的极右派,他的论述对我这个左右兼备的mindset俨然是当头棒喝!

想一想四百年前建州卫的一个小子,凭着一本三国演义(据说是韩译本-虽是民间牵强附会的想法)就打下一个满清帝国,奠定现代中国的版图。同样的四百年前,年轻的伊利沙白一世也是受一本书的影响,重用一批英杰之士(其实大部分是变相海盗-Privateer,如Francis Drake)以少胜多,打垮不可一世的Invincible Armada。想不到这么一搞,埋下往后三百年大英皇家海军改变世界历史的进程,也给后来的中国尝尽不平等条约的浩劫。

哈哈!当然影响伊利沙白一世的那本书可不是三国演义。

在2006年末看这个故事,是思考历史,还是被历史思考?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万历十五年]-既阳历1587-88,Armada之战前后)那本小册大著的精髓却能钻进这节骨眼上,很清醒地告诉我:罔顾1588年的Waving Effect,冥冥中就让中国人等着1842年的屈辱。

2006年9月6日星期三

炒饭志

家里弹尽粮绝,已有好几天没去超市了。大雨淋得屋顶哗啦不停,饥饿敲着肚皮咯隆的响。干瞪眼迷糊间,突然心生一计:把留在冰箱里仅存的剩菜冷饭,抖在熊熊火烫的热镬里大鸣大放此不是好!

综合起来,依稀记得有以下几种材料:
1. 冷酷干硬的白米饭
2. 所剩无几的韩国泡菜
3. 两粒差不多过期的蛋
4. 灰兮兮的粗盐 (幼白细盐可没风味)
5. 快发霉的指天椒
6. 爱放多少就放多少的油
7. 至于其他, 有啥就放啥错不了

是粗制滥作还是鬼斧神工就全凭个人造化了!!!

想起生平吃过最好的炒饭,是在又饥又穷又落魄的处竟,自己无可奈何之下料理的菜饭合一。尽所有不足求一顿温饱, 这就是 Eat to Live 的知足和惜福!



吃过辛辣呛味的炒饭,急需即时下火的饮料。此刻舍啤酒其谁?往冰箱门一开,豪不犹豫往里头的Hoegaarden伸手一揪。瓶盖一开一鼓作气咕噜咕噜。。。不出意外,善解人意的Hoegaarden就那么轻轻松松的抚平在味蕾上跳动的辣妹舞。又是另一番 Live to Eat 的体验和舒坦!


Hoegaarden是什么来头呢?我说它是有个性的白啤:高酒精,高回报。加之啤味不同于其他庸脂俗品,喝了似乎有一道难以形容的甘苦卡在喉头间。不像一般啤酒穷极了的苦,Hoegaarden独一无二的甘苦似乎更象干果味。哈!想似陈皮一类的八九不离十,过一过崮中滋味,就会觉得品味极其复杂有内涵。有机会试一把就会赞:-)

2006年8月12日星期六

别离麦城的诗

今天整理横七竖八的书房时,偶然看见在书堆中夹着一张发黄的小纸条。上面写着:

城朝雨浥轻尘,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在我临别大学校园的最后一天,大家喝得酩酊大醉时一位来自西安的同学随兴写的。诗里“渭城”改为“麦城”,还有“客舍”换了“校舍”,无疑勾起了在麦迪逊校园(UW-Madison)“任你完四年”的片叙美好回忆。那晚我们一伙都喝“高”了,相互说了许多虚头八脑兼肛胆相照的话。该苦的该哭,该乐的该笑,无处不充满陿意豪爽。校园的日子过去了,我很怀念。。。

2006年8月8日星期二

五天无眠大长今

经过五天的无休无眠,总算看完七十集的《大长今》。有人从第一集的十分钟起,就开始哭个不停。而我个人观后感是:情感刻画堪称一绝,很难不被充溢全剧的恩情,亲情,和友情湿润你体内每个细胞。

韩尚宫对长今的慈爱
小长今跟随韩尚宫的第一天,不是学习烹饪的手法而是心性的要领。苛刻的韩尚宫让长今几经不断的端水,让她明白细心体察饮食者的寓意。在与崔尚宫的第一场比赛失败后,坚决的韩尚宫不再用长今为助手。之后长今才瞭解原来她缺乏的是对食物的诚意。韩尚宫要长今明白一个杰出的御膳厨师,需要以真诚的心灵对人和物的至深体会。有这位明师的“爱之深,责之切“,天赋出众的长今才又能出类拔萃而跨出另一个层次。当然,韩尚宫和长今不仅有师徒的恩情,还有母女的关爱。在韩尚宫知道长今因失去味觉而痛苦煎熬时,慕然泪下而百般安慰。尤其感人的段落是在同时知道彼此的渊源后,那段二人奔跑的相会是一次历岁月风雨的牵挂。最终韩尚宫为了保护长今,不惜承担所有诬陷而遭贬为官婢。在流放的路途上,韩尚宫的牺牲,给予失去母亲的长今最后母爱的奉献。。。

长今连生一体
连生对长今的关心甚于己是可遇不可求的友情。这对打从童年建立的友谊,在成长过程中已经升华成为情逾姐妹的情谊。每逢长今遇到不如意或危难,腼腆的连生都会不顾异样眼光挺身而出,甚至置生死安危而度外。最感人的一幕是连生每天到酱库,为远在济州的长今祈愿平安望能再次相见,却被误为因打入冷宫而妄图再蒙受圣恩。那种不畏流言蜚语而默默为长今祈福,是那样的打动人心。在每一人的心中,都希望有连生那样的擎友。也许我更希望有长今那样的朋友,值得赴汤滔火